为什么现在养孩子幸福感低,焦虑那么多?社交网络功不可没。一个“神童”的案例在网上被无限放大,广为流传。在朋友圈的聚光灯下,“神童”显得特别多,特别神。 不要让“同龄神童传说”扰乱你的心智,打乱你的脚步。 大部分的焦虑和恐慌,都是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错的地方而已,父母拥有了足够的常识和经验,也就不会那么慌张。 作者:蝎子号;本文来源:公众号“新新家长”(ID:xinxinjiazhang)。 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,请记得要把我们“设为星标”哦!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我最近有个深刻的体会: 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一大半来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。 在大部分风平浪静的情况下,我能够冷静处理孩子的问题,有效控制自己的焦虑指数。但有时候,我也免不了陷入迷茫。 比方说,我有几个特别鸡血的家长好友,我们孩子年龄相仿,他们朋友圈的日常是这样的—— 再看看我们家那位二傻子,开学都上大班了,他的成绩单是这样的—— 好吧,毕竟他也才6岁。跑得早的孩子不一定跑得久,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。 但每一次那些鸡血妈妈开始发朋友圈秀孩子的新技能,我就又开始不淡定了。 这时候又会适时的跳出一些微信文章,告诉你《如果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那要你这个当妈的干嘛?》直戳老母亲痛点,怀疑和自我怀疑。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?问题出在哪里? 隔壁邻居带来的“相对剥夺感” “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,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,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。但是,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,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的模样了。” 在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》的第一卷,《雇佣劳动与资本》这本书上,精辟的诠释了什么叫做“相对剥夺感”。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,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,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,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。 从而会产生各种感觉,包括:压抑、自卑、愤恨…… 你是个开着奥拓的快乐上班族,突然有一天,你小区的邻居突然换了一辆奥迪。你一下子就会觉得不快乐,认为自己也能拥有这辆车,而原来那辆车甚至连自行车都不如。 这是社会学和心理学范畴的理论,同样也适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。 就像小房子周围出现了一座宫殿,小房子塌缩成了茅舍,你的孩子因为你的“相对剥夺感”变得一文不值…… 不同孩子的优势,在不同的领域 如果你在教育中产生了“相对剥夺感”,该怎么办?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专家霍华德·加德纳有一个非常著名的“多元智能理论”。 核心观点是,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: 语言智能、逻辑·数理智能、空间智能、运动智能、音乐智能、人际交往智能、内省智能、自然观察智能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。 建筑师和雕塑家的空间感,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运动能力较强,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等。 当我看到别人家孩子表现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时,我很容易就放大我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。 那个5岁就能给动画片配音的男孩有特别强的语言智能;架子鼓小天才的音乐智能一定比较突出,而10岁以内加减法驾轻就熟的孩子在逻辑·数学智能方面比较有优势。 但我的孩子就很差吗? 他5岁的时候就能独立完成8岁以上难度的乐高拼搭,看样子空间智能比较强;他在幼儿园的人缘特别好,性格开朗,热爱分享,喜欢交朋友,人际交往能力很强;他自然观察智能也很突出,比起动画片更喜欢BBC的自然纪录片,看几遍就能背出台词…… 要知道,没有一个人能在这8种智能上都有杰出的表现,我会因为从小没学过音乐感到遗憾,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写作上的天分。但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的弱项,看不到他们的优势,育儿焦虑就是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。 换一个更讨巧,可能不怎么厚道的做法,不过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育儿焦虑,就是把你那些在朋友圈看到的那些同龄“神童”、“奇才”约出来一起玩。 我并不是说他们不如父母朋友圈表现的那么优秀,而是他们的优秀不像朋友圈精选出的那么突出、扎眼。 他们都是正常的同龄孩子。练琴的时候也会闹,做题的时候也不高兴,孩子们应该有的调皮和小情绪,该有的都有。 幼升小阶段“神童”并没有那么多,实际上整个人群能力超群的人的比例是稳定的。孩子在幼儿阶段父母更爱分享他们突出的进步,显得似乎神童很多。与其把精力浪费在盯着别人家孩子身上,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优点更实际。 拥有足够的常识,就不会那么慌张 关于家庭教育,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,父母肯定都爱自己的孩子。可我想说的是,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,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。 面对未知和变化,我们需时时反省自己的育儿观,反思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。不盲目追求别人家的孩子,不被风吹草动乱心。这也是我们推出《蓝橡树·教育日历》的初衷—— 去年,我们首次推出了 《教育日历2020》,后台、朋友圈满满的好评让我们很感动,也确信明年还是要把“每天一句的教育”继续做下去。 今年,我们更新12个月份的全新主题,以及365天的内容,新增了每周一个问答互动,让这本「教育日历」的知识量和趣味性更足。 传言太多,而常识太少。是我们在遇到孩子生长过程中各种挑战时,手足无措的根源。那么,教育有哪些常识呢? “2021年1月15日:爱没有目标、基准或者蓝图,但爱是有意义。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,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。”这是心理学家艾莉森·高普尼克的备受赞誉的著作《园丁与木匠》中的一句话,却揭示了教育的本质,是激发,是成全,而不是塑造。 “2021年1月15日:任何教育如果只求管理方便,就会失去教导的本质。”这是脑科学家洪兰说过的一句话,你在孩子教育上偷的懒,最后都会变成最深的痛。 “2021年1月24日: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,它出于对孩子潜能生长缺乏信心,认为只有成年人知道孩子该做哪些事,不该做哪些事,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。”对照心理学家艾瑞克·弗洛姆的这句,你是在教育孩子,还是在操纵孩子? 在《教育日历2021》中,我们每天分享一句教育常识,它们将会成为你内心安定的力量,陪伴你走过充满挑战的每一天。 2021年,12个月全新的主题,紧扣教育热点,说的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。 “2021年5月7日:我宁愿培养一个快乐的街道清洁工,而不是一个神经质的总理。”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?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先生认为,孩子长大后心理健康、拥有幸福快乐和幸福的能力,比取得多大的成就更重要。 “2021年5月8日:抑郁情绪来自‘丧失’,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,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忧郁情绪。这种抑郁都不会消失,发生的是平衡和抵消。”人生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,直面丧失,才不至于钻进牛角尖出不来。武志红的这段说给每一个觉得活着不容易的人听。 “2021年4月2日:理解先于建议,引导才会有效。”心理学家海姆·吉诺特的这句话,是我处理一切亲子关系难题的座右铭。 在《教育日历》中,我们将分享一些通俗,但又非常重要的小方法,它们将会成为你的武器,让养儿育女更轻松。 2021年1月14日:哪些童年遭遇始终让我无法释怀,我绝对不会让孩子有同样的遭遇? 2021年2月15日:我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哪些品质?哪些我希望保留下来,哪些我希望有所改变? 2021年10月18日:有哪些看似普通,但非常深刻的教育常识? 2021年11月22日:如果孩子问你:读书有什么用?你怎么回答。 在《教育日历2021》中,每个月深入思考一个主题。教育不应局限在学习或家庭。教育关乎一个人终身成长和幸福的事,与人生割裂的教育一定不是教育的全貌。 限时秒杀 「限时拼团」《蓝橡树·教育日历2021》 抢购价 1本 69元/件 3本 63元/件 5本以上 59元/件 (包邮,新疆、西藏地区加收3元运费) 针对去年购买过蓝橡树教育日历的粉丝,我们还有额外的优惠—— 将2020蓝橡树日历的使用感受晒图发朋友圈,截图发给新爸(微信号: guanjia22),将领取5元优惠券(可叠加使用)。 进入购买页面
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, 大半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…
来源:SOHU [ 作者:蓝橡树
] 责编:李秀丽 | 侵权/违法举报
- 猜你喜欢